学者首次揭示血小板功能水平高易引发血栓疾病

2017-05-13 23:19:32 来源:
分享:

“患者血小板功能水平与中、远期卒中及心梗产生存在密切的相干性。”这是我国学者经过两年多的辛苦努力,分别完成了对卒中患者和心梗PCI术后患者血小板功能与再产生血栓相干性两项大范围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这也是全球首次公布血小板功能与中、远期心梗和脑梗患者再产生存在密切相干性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血小板功能高的缺血性卒中(即脑梗)患者再产生缺血性卒中风险高达3.92%,而血小板功能低的患者无1产生血栓。而心梗PCI术后血小板功能高的患者再产生血栓达8%;而血小板功能低的患者产生血栓的比例为0,学者首次揭示血小板功能水平高易引发血栓疾病.3%,两者相差26.7倍。

血栓疾病(包括卒中、心梗)是全球及我国致死率最高的疾病。最近几年来在我国血栓疾病致使的死亡到达各种疾病致死率的40%以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群的健康和生命。

缘何血栓疾病如此危害严重,学者首次揭示血小板功能水平高易引发血栓疾病?苏州大学附属第1医院方琪教授认为,这与现有的血栓防治技术方案的不足密切相干,学者首次揭示血小板功能水平高易引发血栓疾病。“国内目前血栓风险筛查技术手段有限,筛查精准度不高,且防治主要措施是利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控制血小板功能,但用药方案1律采取‘标准化’方式,没有斟酌患者个体差异及实际需要,因此用药无效(低效)致使再发血栓或过量导致出血等情况较为常见。”

其实,针对血小板功能与血栓产生的关系,最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在积极探索,以期利用血小板功能检测实现血栓防治的精准化。虽然取得1些研究成果,学者首次揭示血小板功能水平高易引发血栓疾病,但在血小板功能与中、远期血栓事件的相干性研究方面1直未能获得进展。

为此,1项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防委牵头,著名血液学专家阮长耿院士、检验医学专家丛玉隆教授、神经内科专家彭斌担当学术指点,全国20家医院共同参与的“缺血性脑卒中/TIA2级预防与血小板功能相干性临床研究”项目在国内展开。

其中,苏州大学附属第1医院方琪教授课题组以血小板与卒中关系展开研究,而南京第1医院血汗管中心陈绍良教授所带领团队则是研究心梗PCI术后与血小板功能关系。

据了解,该两项研究均采取使用我国学者自行发明、自主研制PL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这也是PL血小板分析仪投产以来首次在大范围利用于临床研究,并且双双取得成功。

“该仪器不但可用于血栓风险筛查,实现对高血栓风险者初期精准预警预防,还可指点临床医师选择正确药物品种及剂量,提高治疗效果并避免用药不当导致的防治失败。”陈绍良表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