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出版团体旗下子刊《份子精神病学》(MolecularPsychiatry)发表了北京大学第6医院岳伟华教授、张岱教授题为《染色体 2p16.1,6p22.1 及 10q24.32 的常见遗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显著关联》的论文。
岳伟华介绍,易感基因的多态性增加精神分裂症的得病风险。该研究使研究者对精神分裂症(SCH)的病发机制有了新认识,突破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提示初期胚胎的神经发育异常假说有可能对疾病风险作用更大。
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精准医学的深入研究,有望在新型抗精神病药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医治靶点上获得突破,也许会产生新医治方法。
研究发现了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SCH)人群独有的若干全基因组水平强关联位点(2p16.1、6p22.1、10q24.32 等),和 4 个汉族人群 SCH 易感基因 VRK2、GABBR1、AS3MT 和 ARL3。进1步探索发现,易感基因 VRK2 及 ARL3 为中国汉族人群和欧洲人群所共有,可能参与了神经元分化和迁移等重要神经发育进程的调理。
据介绍,精神分裂症是1组病因未明的常见复杂精神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临床症状表现为感知觉、思惟、情感和行动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调和。精神分裂症由于病因与病发机制未明,给诊断和医治带来诸多困难,深入研究精神分裂症的病发机制成为当前医学领域的迫切需要。
相关新闻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