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ABO血型——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释疑

2017-06-03 11:22:46 来源:
分享:

患者55岁女性,拟行CAG+PCI术,特殊ABO血型——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释疑。术前例行查“凝血常规”,结果以下:PT没法测出,Fbg非常低(仅0.2g/L),TT:22.2s,轻度升高,结果复查无误,患者无出血偏向及病史。

这个结果有很多疑问:

1Fbg低到0.2g/L,TT(凝血酶时间)却仅延长1s(<3s),符合吗?

2纤维蛋白原低到这个程度,PT延长超越线性测不出,APTT正常,公道吗?

3患者无出血偏向及病史,结果却显示Fbg低PT长,能不能手术?是检测的问题还是患者的问题?

排除检测误差以后,找出患者近几年既往检查,发现患者在我院前后因不同缘由在乳腺、中医科住过院,每次的凝血结果都表现为上述特点,乃至前两次Fbg低于检测下限测不出数值。

问题的关键就聚焦到了Fbg的数值——患者到底缺不缺Fbg?

没错原理君要登场了。

Fbg现有的方法大体上分3大类:即(1)基于凝血酶的作用,构成纤维蛋白的方法;(2)物理化学测定法和(3)免疫学测定法。

第1类方法是1种功能测定法,这类方法的优点是测定的是有凝血功能的纤维蛋白原,又称为可凝固蛋白(clottableprotein),故特异性较好。常规使用中,多采取较简便的VonClauss法。原理是加入过量的凝血酶(牛凝血酶),那末凝固反应的产生一定是纤维蛋白原引发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反应体系浊度变化(即凝固进程)来肯定Fbg量。由于试剂kit成熟、适应自动批量检测,目前大多数实验室采取的均为此种方法。

第2类方法(物理化学测定法)。这类方法又可分为盐析法(包括用亚硫酸钠、硫酸铵或氯化钠盐析,用蛋白质显色或比浊法测定),热变性沉淀法和电泳法等几种,缺点是特异性不强。所测的不是有凝固功能的纤维蛋白原,特殊ABO血型——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释疑,可能包括部份的降解产物和/或其它蛋白。电泳法太繁琐,不适于常规工作。

第3类方法(免疫学方法),用纯纤维蛋白原免疫动物,制成多抗体或单抗,用免疫胶乳、被动血凝或反向血凝、单向免疫分散、火箭电泳和ELISA等方法测定。优点是方法简便,但由于共同的抗原性,缺点是所测的不但是可凝固的纤维蛋白原,可能包括了它的降解产物和障碍性纤维蛋白原(dysfibrinogens即N端谷氨酸γ位未羧化的无功能的纤维蛋白原,又称缺维生素K引发的蛋白质,PIVKA)。但缺点常常也是其另外一方向的优点,特殊ABO血型——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释疑,它可用来测定PIVKA——如果1个患者总纤维蛋白原(用免疫学测定结果)不低,乃至增高,而功能性(便可凝固性)纤维蛋白原却明显减少,即可判断为存在PIVKA。肝病、维生素K缺少等都可致使PIVKA升高,有临床诊断价值。

为了满足普遍的临床需求,我们实验室“凝血常规”的Fbg检测用的是Clauss法。也就是说,检测的是真正有功能(或说功能良好)的纤维蛋白原。

问题瓜熟蒂落:

1患者无出血偏向,FBG是真的低吗?

该患者未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Fbg下落,PT延长而APTT正常,且FBG与TT延长不呈比例,患者并没有出血偏向,说明其Fbg量实际上其实不少,只是由于检测方法的缘由致使数值偏低。

2为何会出现以难以解释的结果,特殊ABO血型——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释疑?有无其他的补充实验?

本实验室采取CLAUSS法检测Fbg,检测的均为功能性Fbg而非总量。同时该患者D-II正常,1方面可以排纤溶亢进,另外一方面反证Fbg总量无异常,而只是功能异常。功能异常Fbg由于蛋白结构改变,凝血酶对其激活的反应较差,由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延迟,凝固时间太长。太长的凝固时间而超越仪器检测的时间上限,因此虽然终究该标本出现凝固但仪器没法捕捉,终究显示太低的结果。

可以通过几个实验证实:1)丈量Fbg总量2)血栓弹力图。

3PT异常明显,APTT及TT正常,主要是由于PT反应时间短更容易受FBG影响;APTT检测时间更长,故可以检测得到。FBG功能异常导致反应速率降落,而非不反应,故APTT和TT异常不明显。

对I/II型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患者来讲,绝大多数均无出血症状,必要时可以接受有创医治。

分享: